朱三太太笑容也微滞,看了朱老太太一眼。
朱老太太笑意不减,叹了口气摇头:“别提这件事了,说起来也都是祖上不积德的缘故,才会出了这么一个忤逆不孝的东西!”
众人更是惊讶。
继母黑心还能理解,祖母如此刻薄一个小辈,要么是那个小辈实在不堪,不然还能有什么缘故?
一个长辈夫人忍不住蹙眉:“早听说她疯疯癫癫的,在家里还伤人,所以被送去后山休养,是也不是?”
她身边的容长脸儿妇人也啧了一声:“可不是,听说请了大夫还把大夫咬伤了,神智又不清楚,也真是难为一家子人怎么忍得了。”
朱老太太面色微沉,并没有任何反驳的意思。
朱家众人便也都心知肚明,这个丫头不仅是继母不待见,朱家整个都把她排斥在外了,心里也就都有了数。
这是盛氏终于有时间回头来料理这个前妻留下来的麻烦来了。
说起来也真是怪可怜的,没有过过一天的好日子,糊里糊涂在这世上活了十几年,眼看着连糊里糊涂的活也不行了。
有些年轻的小辈媳妇儿们在心里摇了摇头,物伤其类起来。
盛氏便急忙替老太太拍着胸口:“老太太千万别为了这事儿生气,这回我们来,也带了许多药材,瞧瞧有没有元姐儿用得上的,到时候若是能治得好,也就省了许多麻烦。”
众人反应过来纷纷附和,朱老太太却没有心思再说下去了的样子,温和的笑着让朱三太太带着众位长辈出去用饭。
朱三太太转身要走,朱老太太又叫住她:“等到外头的客人也散了,让大老爷立即来我这里,我有事要跟他商量。”
商量的肯定就是朱元的事了。
朱三太太轻轻看了盛氏一眼,见盛氏镇定坐在了老太太身边,心里便有了数,急忙应是转身出去安排了。
盛氏眼看着朱三太太出去,便轻声问老太太:“您的信里写的也不甚清楚,元姐儿她是怎么了?怎么会跟知府衙门的事扯上关系?”
盛氏眼里有遮掩不住的厌恶。
付氏活着的时候就碍事,现在她死了,她的女儿还要继续来当个挡路的石头,真是死了也不叫人安心的扫把星,两母女一样讨厌。
渣爹(公子小善万赏加更)
朱正松是朱家人的骄傲,他身长玉立,在族中是人人夸赞的对象,不仅每年拿出来的修葺祠堂供养书斋的人最多,每逢朱家族人上京,他也都照顾周到,供给丰足,因此这回他回来,族中的长辈几乎都来齐全了。
人都聚齐了,没来的那个就显得格外显眼。
二老太爷忍不住便率先讥讽:“老二外放没有在家,其他的弟弟们都来齐了,唯有老三竟连个脸儿也不露,什么道理?!”
朱三老爷勉强考了个举人,便屡试不第,再也没有中考过,因此一直留在家里替家里打理族中事物,他贪财的厉害,原本在族中便没什么口碑,如今被人抓住了痛脚,大家便都交头接耳的议论起来。
朱正松脸上有难堪一闪而过,转瞬之间却又恢复如常,笑着摇了摇头:“二叔误会了,三弟他是身子不大舒服罢了。”
好容易应付了长辈,朱正松有些疲倦,揉了揉眼睛往后头去,终于得了空能跟母亲和妻子单独相处。
盛氏正说到朱元,见了他来,急忙站了起来迎上去,笑着问他:“怎么样?跟叔伯们聊的如何?”
真是恩爱的一对夫妻,朱老太太面带微笑,满脸慈爱的点了点头。
付氏那个蠢货差得远了。
朱正松摇了摇头:“一回来二叔便先问我三弟的事儿,险些让我招架不住。”
他说着,肃然了脸色,面色难看的皱眉:“母亲,到底是怎么回事?信里你也没写清楚,只说三弟出了事,还跟……”
朱大老爷一时想不起付氏女儿的名字了,不由有些尴尬立在当场,看了盛氏一眼。
盛氏便有些无奈。
这些年来,老家怎么样不说,反正在她们京城,是没有朱元这个人的存在的。
下人们根本就不知道老家还有一个姑娘,孩子们也都几乎忘记还有一个姐姐。
盛氏不必说了,又不是她自己的女儿,既然朱正松都不在乎,她自然更是乐的当朱元不存在,以至于回来之前,盛氏还问了身边管事的嬷嬷,才记起来朱元的名字。
她也跟朱正松说过了的,谁知道朱正松转眼就忘了。
朱老太太却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,她冷哼了一声:“这个死丫头,真是丢尽了我们家里的脸,她要害死我们!”
老太太难得如此动怒,朱正松急忙上前搀扶住她:“母亲,您别气坏了身子才是,到底什么事?她不是被锁在后山了吗?怎的又能跑出去了,还闹出了这么多事?三弟的事,到底跟她有什么关系?”
朱老太太胸脯上下起伏的厉害,好一会儿才喘匀了气哼了一声:“你不知道,这个丫头邪门的很,